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介
西安科技大学采矿工程学科是我国高等院校最早设立的工学学科之一,前身是1938 年由北洋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焦作工学院等内迁组成的西北工学院矿冶系采矿组。1956 年全国院校调整时采矿学科由西北工学院调入西安交通大学,1958 年以交通大学采矿系和地质系为主成立西安矿业学院(99 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1960 年就培养出了五年制本科生。1979 年采矿工程学科被批准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 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 年被批准为陕西省重点学科,2000 年获得成为西部第一个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西安科技大学的安全技术与工程学科2002年被批准为该领域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之一。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实验研究,并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岩层控制实验室(矿山压力实验室)是由我国著名采矿专家刘听成、吴绍倩教授在1961 年开始创建的,是国内这一学科建设最早的实验室之一,1965 年建成的 5m 平面模拟架至今仍然是国内最大的平面模拟实验架之一。进入80 年代后,实验室得到迅速发展,建成了多种形式的相似模拟、巷道支架实验装置。90 年代初,建成了亚洲唯一的多功能立式支架实验台和国内最大的组合堆体立体相似模拟实验台,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为准确模拟井下煤炭自燃过程,创建了大型煤自然发火实验台;为研究西部重点矿区开发中的岩层控制问题,1995年创建了大型立体组合堆体模拟装置。1998 年,矿山压力实验室被陕西省计委、科委、教委联合批准为陕西省岩层控制重点实验室。同时被煤炭工业部批准为国家煤炭工业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
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以西安科技大学采矿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岩土工程、地质工程4个博士点学科为依托,以西安科技大学已建成的“陕西省岩层控制重点实验室”、“国家煤炭工业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国家矿山救援技术西安研究中心”、“西安市复合胶体防灭火材料设备及工程中心”为核心,并辅以“材料力学实验室”、“材料加工工艺实验室”、“通风安全模拟实验室”和地矿类及机械电力电子类两大学科群实验室为基础建设的。2003年10月经教育部评审后批准为省部共建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开始立项建设。2007年12月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的验收。主要进行矿井开采围岩控制基础、矿区采动损害与环境灾变、矿井火及瓦斯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安全工程理论及数字化技术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为我国西部矿产资源安全与合理开发提供科学支撑。
西部矿井开采与灾害防治实验室通过多年建设,已形成了一支以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优秀团队,结构合理,凝聚力强,创新能力显著。现有研究与管理人员58人,其中教授(研究员)23人;副教授17人;博士29人;45岁以下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1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入选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3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孙越崎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获得者1人,陕西省青年突击手称号获得者1人 。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院士任主任,9名校外专家和4名依托单位专家的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伍永平教授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不仅是科学研究基地,而且是采矿工程及相关学科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实验室每年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3~5人,博士10~15人,硕士60~80人,接纳国内外进修人员8~10人。
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700余台(件),总价值3500余万元。实验建筑面积近4000m2。
实验室近4年以来,承担和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国家攻关计划项目1项、973项目2项、863计划项目1项、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2 项、国家生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项、科技部项目3项;教育部重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3项,博士点基金项目3项,重点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重大项目1项),企业委托项目66项,到位科研经费2500余万元。共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获国家专利6项(发明专利2项)。出版著作6部,编写教材11部,发表论文216篇,被“三大”检索收录68篇,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国家能源及煤炭工业的科技进步做出了显著贡献,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学术影响。
实验室将继续坚持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并举的方针,确保在国家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科学技术领域站在国际前沿,技术创新积极应对西部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和煤炭工业面临的新问题,把实验室建设成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机构和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基地,为西部矿产资源合理、安全、高效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